什麼是陶瓷?一秒解鎖你可能不知道的陶與瓷

陶瓷器泛指以黏土塑形,再經過燒製成形的器物。陶器,一般用黏土或陶土,經捏製成形後燒製而成;瓷器則由瓷石、高嶺土等組成,外表施釉或經手工彩繪,高溫(約1200℃–1400℃)窯內燒製而成。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統稱,同時在歷史上也象徵一項工藝美術品的誕生與發展。

一般會燒製兩次,第一次燒到 800 度,這次的燒製稱作「素燒」;出窯施釉後再進行第二次燒製,也就是俗稱的「釉燒」。

從外觀概略來分,陶器的原料是陶土,陶土含有鐵質且顏色為混雜而成,故多偏土色、土紅色。這樣的特性也使得陶器大多屬大地色系,就算施上白色的釉,依然呈現米白色,不會如同瓷器一樣白淨。這也就是為何陶器成品都自帶有一種古樸的美。

而瓷器的原料是瓷土,瓷土則是以高嶺土、長石、石英等礦物原料製作出來的,瓷器的燒製溫度比陶土來的高一些,透光性佳;一般使用瓷土製成的作品釉色明亮、燒製後的胎體也較細緻緊密。如同日常常見的那些瓷器,細膩明亮淨白。

做瓷器的土,最有名出在中國景德鎮的高嶺山,所以叫做高嶺土。
郝廣才

可能讀到這,大多數人已開始頭昏腦脹,究竟陶與瓷有何不同,別急,先深呼吸,以下二分法將帶你慢慢瞭解陶與瓷的美。

一. 原料不同

陶器的原料為黏土或陶土,瓷器則是使用瓷土、高嶺土做為原料製作出來的。高嶺土跟陶土最大的不同,就是富含較多長石、石英等一種含鋁的矽酸鹽礦物。

二. 燒製溫度

陶器的燒製溫度大多落在 900~1,200度 之間,瓷器則通常落在 1,200度以上 的高溫燒製。簡單來說就是,瓷器的燒製溫度比陶器高。

三. 製作過程

陶器製作過程
練土(黏土)→成形→陰乾→素燒→裝飾→施釉→燒成→完成

瓷器製作過程
練土(瓷土)→成形→陰乾→素燒→釉下彩→施釉→燒成→釉上彩→燒成→完成(彩繪瓷器)

四. 硬度不同

因為原料和燒製溫度的差異,陶器的硬度會比瓷器來得差,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。陶器坯體並未完全燒結,敲擊時聲音低沉,斷面吸水率高;瓷器的胎體堅固緻密,斷面基本不吸水,敲擊時聲音清脆。

陶瓷未燒前稱坯,坯燒成後就是胎。坯體進行素燒得到胎體,胎體經過雕刻裝飾、彩繪釉燒即成陶瓷成品。

五. 透明度

瓷器都具有半透明的特色,陶器即便胎體再怎麼薄也不會具有透明度,例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,但一點都不透明。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,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。

六. 保溫性

陶器雖然在結構上比較鬆散、氣孔較多,但也正因為富含了許多的氣孔,等於在器皿中有無數的空氣層隔絕了熱能的傳導,進而讓陶器的蓄熱性比瓷器來得更好,即使熄火後也能利用器皿本身的餘溫繼續加熱,讓食物料理端上桌後也能保持熱度。

所以冬天時婆婆媽媽們燉煮食物愛用的砂鍋、土鍋,其實就是屬於陶器的一種,差異只是在陶器的製作過程中多加入一定比例的「砂」,來加強陶器的強度,並賦予陶器需要的色彩。

陶與瓷都是火與土的藝術,若沒有製陶術的發明及陶器製作不斷改良精進的技術與經驗的累積,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出來的。陶與瓷這可分又不可分的關係,讓其各自皆發展出獨具一格的美。以下這列點整理,相信能讓你更加快速掌握他們的特色。

以陶土燒製的陶器

– 釉色古樸
– 大地色系
– 保溫效果好
– 輕敲呈現濁音
– 氣孔大表面粗糙

最常用作:陶杯|陶碗|雕塑品|紫砂陶|日常陶藝

以瓷土製成的瓷器

-釉色明亮
-成品白色系
-導熱效果快
-輕敲音清脆
-燒成後胎體緻密

最常用作:瓷杯|釉下彩|釉上彩|工業用|日常瓷器

在喝茶時,選擇白淨的瓷杯,可以展現茶色的金黃色澤;然而,在寒冷的冬天,選擇厚重的陶杯,則可以順便溫暖雙手。所以不論陶與瓷,都各有其優缺所在,可依照所需來挑選。

相關文章

返回頂端